古代中国太监_古代只有中国有太监

社会奇闻 2023-03-15 18:12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中国古代宫廷“对食”史宫女和太监是怎么做夫妻的?
我国古代宫廷中基本没有具备正常性能力的男性,在宫廷中工作的人员多是宫女和太监,中国宫廷中曾出现了一种奇妙的现象。
那就是宫女和太监在宫廷内部“结婚”,人们称之为“对食”。
现在我们就来聊聊中国古代宫廷的“对食”史,看看宫女和太监是如何做夫妻的。
其实对食不单单是宫女和太监之间,毕竟太监也并非是有正常性能力的男性,所以对宫女来说,对方的性别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据《汉书》记载
官婢曹晓、道房、张弃,故赵昭仪御者于客子、王偏、臧兼等,皆曰宫(曹宫)即晓子女,前属中宫,为学事史,通《诗》,授皇后。房(道房)与宫(曹宫)对食。
这段话里面说的两个“对食”的人分别是道房和曹宫,二人皆是宫廷中的婢女。
这也是正史中最早可见的“对食”记载,可见女性和女性之间“对食”的历史非常悠久。
,《汉书》中记载的对食现象并不是明确的指出二人如夫妻一般,此时的对食更像是一种同性之间合租,然后一起搭伙过日子的状况。
不过宫廷生活相当苦闷,宫女和太监们又没有正常的感情生活,对食的人产生感情很正常。
久而久之,对食这个词就变成了宫廷中两人“结婚”,如夫妻一样生活的代名词。
对食现象也并非是从汉朝才开始有的,毕竟《汉书》能直接明确地称呼这种现象为“对食”,说明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很久了,且已经有了“对食”这样的标准称呼。
至于对食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现在无证可考,但想来从中国宫廷大规模启用宫女或太监时就有了。
至于太监和宫女之间结婚的现象为什么要叫对食,主流说法认为是和吃饭有关。
既然两个人结了婚,那就会在一起吃饭,二者同坐一桌面对面吃饭,就是对食。
而由这种现象也衍生出了另一个词语,叫做“菜户”。
不过菜户和对食虽然都是指宫女和太监结婚,但二者又有区别。
相较于对食,菜户的关系要更加稳定。
结婚的太监和宫女在生活方面会互相照顾,除没有正常的性生活外,二者已经和正常的夫妻差不多。
而且菜户这个词多指明代宫女和太监结婚的现象,明代称呼一个人的职业都是称其为“某某户”,如军户、农户、渔户等等。
这种像夫妻一样为对方做饭的行为,也许就是其被称为菜户的原因。
从《汉书》开始,史书对于对食的记载就没有停下来过,各个朝代对于对食的态度也不相同。
像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就对对食现象非常不满,太监和宫女若出现对食往往会受到惩罚,严重的可能受剥皮之刑。
后来满清时期也对对食明令禁止,但该现象依旧屡禁不绝。
其实对于对食现象,绝大多数人都持同情态度。
宫廷生活的苦闷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而且宫廷内部等级森严,每个人都得提心吊胆地生活。
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个人没有感情生活很容易被逼疯。
所以才会出现史书对对食的记载从未断绝,满清对对食禁而不绝的现象。
而且在一些太监地位较高的时代,太监娶妻的现象有时候能直接摆到明面上来。
像明朝永乐年间之后,随着宦官地位的提升,皇帝对于对食现象反而持支持态度,甚至出现过皇帝询问太监对食对象的情况。
,像明朝的著名太监高力士就曾公然娶妻。
后来清朝末年,太监安德海曾娶一个妓女为妻,就连慈禧都送了贺礼。
不过对食现象出现的主因是生活所逼,让宫女和太监不得不聚在一起。
当其中一方得势时,他们的眼光就不局限于宫女身上了。
像上面说的高力士和安德海,娶的妻子均不是宫女。
在明朝中后期,更有得势的太监强娶民女的现象发生。
还有一些太监,会将自己的妻子当做自己上升的工具。
比如说五代时期蜀国有一个叫王承休的太监,靠着妻子和蜀国皇帝王衍私通,从而掌握了蜀国的兵权。
,对食现象就像两个苦闷的人互相依靠,在感情上各取所需。
这种现象能从秦汉时期延续到满清末年,就是因为对食现象有生存的土壤。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在感情上对于社会的依赖会很高。
宫廷生活完全断绝了人和社会的自由交流,人要想获得感情上的满足自然得另辟蹊径。

一古代只有中国有太监

  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对阉人都大量使用,从甲骨文考证,中国古代对阉人的使用在殷商时代已出现了。 阉割是十分残忍、危险和不人道的。古埃及的阉割手术都是由僧侣执行,阉割的死亡率达60%;但据传印度的阉割手术则较为进步,死亡率不高。古代使用阉人是为了对女性实行性压迫和性禁锢而以摧残一部分男性为手段,有时效果也适得其反,几乎在历代的皇宫之中,都有比平民百姓中严重得多的淫乱丑闻。

二中国古代最大的太监

宦官问题,历来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权的毒瘤。各朝各代,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并不多见。柏杨说中国经历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时代第一次是在东汉后期的二世纪;第二次是在唐朝后期的九世纪;第三次从公元1435年王振当权一直到明王朝覆灭为止。

  明代的宦官虽然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

  自永乐朝起,宦官逐渐得势,从此一直到明思宗缢死煤山。二百多年间,宦官们熙熙攘攘,你去我来,活跃在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甚至出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这样颇为奇特的历史现象。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让我们从魏忠贤的前辈们谈起。

  明代的宦官,最初除了做奴才的份儿外,没有更多的权力可言。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雄才大略,戎马一生,为朱家子孙们争来的天下,染着斑斑血迹。

  卧榻旁岂容他人酣睡,显然不仅是一个赵匡胤的隐忧,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功臣、大将们兔死狗烹,权力禁脔,又岂容宦官染指?他亲眼目睹过元末宦官的危害,下决心从根本上铲除宦官干政的一切可能性。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有一名老太监,完全是出于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显的错讹。朱元璋明知太监说得对,仍然立刻下旨将这名太监逐出皇宫,遣送回原籍,原因是这名太监“干政”了。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这时候,宦官的权力跌入了历史的低谷,不仅不允许干预朝政,更不能与官吏串通一气,甚至连给自己置产业的权力也没有。

  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这一道铁的纪律起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开始把宦官视为心腹,当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被悄悄地改为不得擅自作主。

  朱棣之所以任用宦官,委以大权,是因为在夺取皇位的“靖难之役”中,尚为燕王的朱棣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宦官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动向,此后又在围攻南京时,与宫内的宦官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帝宝座。

  ,朱棣上台后,害怕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卖自己,所以不惜背叛祖训,拉拢宦官。而朱棣自己的宦官,如“狗儿”等,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得非常勇猛,率军与南兵对冲,为朱棣在战场上立了功。

  于是,明代的宦官悄悄地走上了问鼎权力巅峰的第一步。朱棣先后派李兴使暹罗(今泰国),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域,王安等督军营,马靖巡视甘肃。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又增设东厂,委任宦官主持,专门侦察刺探臣子民众情形。这样,宦官可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以及刺探臣民隐情,大权在握,为后来的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

  朱棣孙子宣宗朱瞻基采取了一项措施,在宫中设立“内书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宦官学校。宦官学校收取了十岁以下的学生两三百人,由司礼监秉笔任校长,学长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请翰林院的学士来教导学生。学生所研读的课本是《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及《四书》、《千家诗》、《神童诗》之类,评定成绩的标准是背诵能力和字体的工整度。成绩特别低劣和犯规者,由老师登记在成绩表上交给秉笔。从设立内书院始,宦官读书成为定制。这些太监们时间充裕又无青春期烦扰,明古今、通文墨,如虎添翼,更能在关键时刻运用筹算智诈,欺君作奸。

  至英宗朱祁镇时代,宦官权力进一步扩张,开始握有典兵之权。朱祁镇即位时年方九岁,还是一个只知道玩乐的顽童,由太监王振带着他游玩。他对这个鬼点子层出不穷的大玩伴十分敬佩,尊称为“王先生”。

  王振利用朱祁镇的信任假传圣旨,总揽朝政,没有人能控制他,不但成为太上宰相,而且成为太上皇帝。朱祁镇成年后,皇家教师刘球上奏章劝朱祁镇亲政,王振认为是讥讽自己,把刘球逮入锦衣卫诏狱,乱刀砍死,尸体肢解,抛掷荒郊。

  有一天,王振前往国子监视察,祭酒李时勉对他没有表示特别的恭敬,王振就指控李时勉盗用国家树木,让他在国子监门前戴枷示众三天。数千学生哭号奔走,都不能解救,辗转求到朱祁镇的母亲何太后那里。当何太后询问朱祁镇时,他惊愕地说,“一定是王振干的事”,并下令释放。

  朱祁镇即位的第十五年,蒙古瓦剌部落向东推进,对中国北部边疆发动攻击,沿边城堡相继陷落。朱祁镇召集大臣商量对策,王振力排众议,极力主张皇帝亲征。他把战争看成儿戏,认为有权就有战斗力。

  诏书颁下后的第二天,朱祁镇即行出发,因仓促间没有准备,半途上已有军士饿死,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大军到了大同后,王振还要北进,可是派出去的几个兵团先后溃败,军心大乱。镇守大同的宦官也提出警告,不但不可北进,连大同都危在旦夕。王振不得已,下令回京。走到距居庸关三十公里的土木堡时,瓦剌追兵已至。兵部尚书邝野请求英宗急速入关,但运送王振所搜刮的金银财宝的车队还没有赶到,他坚持等候。

邝野再三坚持迅速撤退,王振骂道“军国大事,你懂什么?”把邝野逐出营帐。很快,瓦剌骑兵合围,大呼“投降免死!”王振这才发现权力也有不管用的时候。禁卫军官樊忠,悲愤交加,用铁锤把王振击杀。明军全军覆没,樊忠战死,朱祁镇成了阶下囚。这就是惊天动地的“土木堡之变”,为大明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

  明代宦官权力全面扩张,是在宪宗朱见深统治时期,他赋予亲信宦官汪直以军政大权。一些外廷官员想得到升迁的机会,往往走汪直的路子。只要汪直肯在孝宗面前美言,则此人官运立刻亨通。由此一来,那些想走终南捷径的人,莫不以结识汪直为荣,这样一来就抬高了汪直的身价,也给汪直的弄权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有一次,汪直受皇上派遣,到北方巡边。那时,中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蓟辽、大同、榆林等处,素称北方九边。担任巡边的人,都深受皇帝信任。巡边大臣在皇上面前的一句话,可以决定边镇命官的生死升谪。,被巡之地的官员从来不敢马虎。

  这次汪直巡边,鉴于他已经是皇上的宠宦,官员们更是唯唯诺诺尽显小人相。那些督抚、总兵以及所在地的抚台、按台等各种官员,都出境二三百里地迎接。官员晋见他,都行跪礼。公堂之外,官员们纷纷私下向汪直行贿,以博欢心。这些丧失人格的做法果然奏效,汪直回京之后,所有对他阿谀奉承的人全部升官。反之,那些不肯依附汪直的人,都被免官或遭贬谪。

  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曾经发生了一起假汪直案。崇王府仆人杨福,因相貌酷似汪直,便假称汪直。从芜湖、常州、苏州,到杭州、绍兴、宁波,所到之处,各地官员争相奉承,甚至有人找上门托他打官司。当他南下到福州时,被福建镇守太监识破,杨福被斩杀,轰动一时。此案虽然颇令汪直难堪,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汪直的权倾一时。

  武宗朱厚照十五岁即位,是一个只对女人和游荡有兴趣的花花公子,荒唐而且任性。从小就跟他在一起的玩伴宦官刘瑾,犹如朱祁镇的玩伴王振一样,利用皇帝的昏庸和信任掌握了政府大权。

  刘瑾有一个核心集团,被称为“八虎”,这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名字。刘瑾使刚上台不久的朱厚照相信,以托孤大臣谢迁、刘健为首的忠心耿耿的朝臣,是阴谋使皇帝陷于孤立的“奸党”,把他们统统地赶出朝廷,连儒家阳明学派的创立人王守仁也于廷杖后贬窜蛮荒。从此朝中文武大臣要么对刘瑾侧目而视,要么争先恐后拍他的马屁,刘瑾牢牢地控制了朝政大权。

  有一天早朝时,朱厚照发现了一份揭发刘瑾种种罪行的匿名信,但朱厚照拒绝相信,把这封信转交给刘瑾。刘瑾大发雷霆,命高级官员三百余人跪到奉先门外的烈日之下追究事主。那些高级官员们从早晨跪到天黑,许多人当众倒下来死掉。天黑之后,未死的人再被囚进锦衣卫诏狱。后来还是刘瑾发现匿名信来自宦官内部,跟朝臣无关,才把他们释放了。

  刘瑾权势熏天,整个政府都围绕着他转圈。宰相焦芳、内政部长张彩、国防部长曹元,几乎跟他的家奴没有分别。政府的大小措施都在刘瑾的私宅里决定,即使最荒唐最恶毒的大政方针也没有人敢提出半点异议。

  各地官员进京朝拜述职时总是要向刘瑾行贿,叫做“拜见礼”。少的要上千两,多的则五千两。如果升了官要立即使用重金“谢”刘瑾,叫做“谢礼”。

  送少了还不行,会马上撤职,但如果你赶紧追加银子,官职又能马上恢复。官位基本上成了刘瑾手中卖钱的商品。刘瑾究竟拥有多少家产呢?据史家考证,刘瑾的家产近乎天文数字——合为三十三万公斤黄金、八百零五万公斤白银,而李自成打进北京时,崇祯一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仅为二十万公斤黄金!

  刘瑾当权只有五年,右都御史杨一清利用“八虎”之间的矛盾,刺激张永反戈一击,告刘瑾谋反,武宗下旨逮捕刘瑾,籍没家产。从刘瑾家中抄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其中,有两柄貂毛大扇,里面暗藏机关,以指按动,便弹出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武宗看了,也吓得目瞪口呆。刘瑾最终多行不义必自毙,但整个明政府的结构,几乎被他拆散。

  至此,明代宦官的权力完成了其扩张的全部过程,明代宦官终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以后魏忠贤的专擅独断,不过是这些前辈们的历史延伸与再现罢了。于是,历史就上演了这样一幕讽刺剧朱元璋最怕宦官专权,但恰恰是这个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宦官最有权势的时代,被人们耻之为“最大的太监帝国”。


三中国古代的假太监

长信侯嫪毐[làoǎi](?―公元前238年),真实姓名有争议,一说为“摎毐”,为战国末期秦国的长信侯。
嫪毐早年假扮宦官进宫,与帝太后赵姬私通并育二子。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嫪毐被封为长信侯,居山阳,建毐国,后被车裂。

四中国古代三大太监

中国早在殷商就有“寺人”,“寺人”实际上就是指太监。据专家考证,甲骨文中已有相关的记载,历史自然比西方要悠久。但那时没有文献记载,所以没有具体的姓名。

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太监,应该是春秋齐国齐桓公时期的竖貂(竖刁、竖刀)、史书上又称为“寺人貂”、“寺貂”。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之下,成为春秋五霸子之首。管仲成为春秋齐国推功至伟的人物。后来管仲死后,齐国却出了一个小人,这个小人便是竖刁。竖刁是春秋时期齐国人,齐桓公内侍(古代宫内供使令的小臣,专指宦官、内监)。此人身无长技,但他聪明机灵,脑瓜来的快,善于揣摸人的心理,极尽阿谀迎之能事,你得意什么他来什么,你说鸡蛋带柄,他说是树上结的。为了能接近桓公,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自己把自己阉割了。试想一下,在医术不高明的古代,这需要下多大的勇乙气?有志者事竟成。竖刁进宫做了桓公的生活秘书, 整天围着桓公屁股转,把桓公侍候得服服贴贴、舒舒服服,对他言听计从,颇受宠信。但齐桓公晚年病危,竖刁突然作乱,对齐桓公不敬,活活饿死了齐桓公。齐桓公死后,诸公子争位,竖刁恃宠争权,杀了群吏,立公子无亏,齐国发生内乱。 后世用“竖刁”蔑称寺人貂,亦以泛指阉宦奸臣。

在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太监不仅涉足王公贵族、高官显爵的生活中,而且还涉足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皇朝的衰亡都与太监作乱有关,汉、唐、明三朝的覆灭更与太监专横暴虐有直接关系。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