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如何裸检妃子
天启元年,十六岁的朱由校即位,也就是明朝的第十五位皇帝,但也到了大婚的年龄,明朝皇帝到了十六岁必须大婚,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来的规矩。
由司礼监秉笔刘克敬担任总管婚事的,先是在全国范围内海选,挑选出一批年龄在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孩,朝廷发放路费,让她们的父母亲自陪送到京城备选,据不完全统计,当时送到京城备选的女孩有五千人之多,真是人山人海,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张嫣也就是未来的懿安皇后也在其中,毕竟有这么一步登天的机会。
挑选分五步来选。初选时,由太监负责,仅从外表上大概检查了一下,一百人一组,按高矮胖瘦,年龄大小一字排开,负责检查得太监从她们面前走过,什么高了一点的,矮了一点的,胖了一点的,瘦了一点的,统统都不要,还真是严格啊,就这一下子就刷下去了千儿八百人的。
其二就是进行五官检查,还是由太监负责,也是一百个一组排好队,负责检查的太监就细看每个女孩的五官、皮肤、腰围、肩宽等等,凡是有一个地方达不到要求的,就算是身上长颗黑痣,都要被淘汰。看完外表接着就是声音,又让女孩报家门,看看她们说话的声音是不是好听,说话磕巴不磕巴,这一项又刷下去了两千来人。
其三就是借用工具测量身体,看身材比例是否符合标准,再看女孩们的气质怎么样,是不是端庄秀丽,落落大方,这样又被刷下去一千来人。
其四就是“裸检”了,这时候还剩下大概一千名女孩吧,这就要全部召入宫中,以备后宫之选。由年老的女宦官带到密室进行“裸检”,接着就是一系列严格的检查,又刷去下去了几百人。
其五是长期观察,重在考察女孩们的性情。剩下的二三百名女孩全留在宫中生活一个月,以观察其生活起居、说话态度、为人处世、智力高下、人品如何等等,这一关考察“德”和“智”。
德、智、体、美、劳是这么来的?[擦汗]挑选出来的五十名女孩,也就全部当上了朱由校的妃子。
五千人筛选剩下五十人,真是“百里挑一”啊,怪不得都愿意当皇帝呢!虽然明朝的历史是清代写的,有点黑化的意思,但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吧,些许是真实的。
1、中国古代皇帝能娶三宫六院七十二宾妃(91位女人),这合理合法吗?
合理。作为皇帝,实现了财富自由,可以养得起这么多人,负担她们的衣食住行。作为繁衍后代的需要,保护自己的江山社稷传承下去,皇帝需要多个女人迅速为他生儿育女。
合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号称上天之子,拥有莫大权利。三宫六院自然合法。
谢谢邀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海之宾莫非王臣,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说了算,皇帝说的就是法,就是理,。听过指鹿为马的故事吧,明明是鹿,可皇帝说是马,你能怎么样,只能说马,如果你说是马,后果会怎样,可想而知吧!那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就后宫三千,谁敢说不字。权在皇帝手里,你说合理合法吗?谁又敢说个不字呢,
如果婚姻法规定一夫一妻,肯定违法。古代没有婚姻法。他已经傲皇帝,想怎样就怎样,肯定是合法合理。因为又有权又有钱,天下皇帝说了算。
2、古代皇宫选妃子程序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硬性指标?
前言在古代,选妃子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她关系到皇帝血统的纯正性,选妃子,程序复杂,一关一关,环环相扣,对女子的外表,身高体重,谈吐举止,家族背景都有考量,而且入选美女必须是处女,这是最基本最硬性的指标。
我们来看看选妃的基本流程(关关相扣,比现今社会选美难不知道多少倍,简直就是千里挑一)
第一轮,全国范围海选女孩年龄下限最低11岁大多数的朝代选妃都要求,13岁以上,20岁以下。13岁以上是女孩子月经初潮前后,正是花季年龄,这个年龄段的女孩符合皇帝的心态。
《明会要》记载,明世宗朱厚熜曾征选11岁至16岁的淑女入宫。据说,朱厚熜是听信道士之言,目的是采女孩初潮时经血炼制壮阳丹服用。
也就是说,全国女孩在11岁至16岁之间,未许婚配的,均在海选之列。
第二轮结合外部条件及内部条件进行甄选一般而言,符合年龄未许婚配的女孩,在第一关通过后,即送往京城,进行第二轮甄选,这一轮分为
外表条件外表也是硬性条件之一,美貌是必须的,对入选美女的细到头发,牙齿,手指,玉足,眉毛,身高体重,宽胖肥瘦都有硬性指标,身体有异味,牙齿蜡黄,头发发丝颜色不健康,身上手上肌肤粗糙,太胖或者太瘦,都是会被淘汰的。
内在条件对入选女孩的家庭背景,出生条件都会有考量,对女孩的人品,才华,行为举止,是否有特殊技艺,比如舞蹈,弹唱等都有标准。
经过这两关的甄选,将会淘汰掉一大批的女孩,剩下数十名留下来的“精英”女孩,还有重重考验等着她们。
第三轮经过了甄选的精英女孩,将会被分批送入宫中,进行“裸检”,这一关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都是由宫中主管太监以及宫中管事妈妈具体负责,据史料记载,此关主要是检查女孩是否处女,身体对称情况如何,是否适合生养,等一系列的检查。
《汉杂事秘辛》记载东汉桓帝刘志听说大将军梁商的女儿梁莹人长得漂亮,品行也好,想要纳其为皇后。于是便派女官吴姁来到梁府了解情况。一进门先观察梁女莹的走路姿势,后来要求对梁莹进行裸检,梁莹起初不肯,吴姁拿出了皇帝的圣旨,才同意。吴姁到她的闺房内,把门关死,将梁莹脱得一丝不挂。先让她裸体摇步走,再让她掀起自己的秀发,露出耳根。接下来,吴姁又检视了她的身子,检视了她的肚脐眼、还不忘检查她的嗓子,让她喊“皇帝万岁”,以检查声带。通过体检后,梁莹才正式入宫,被立为皇后。
第四轮经过第三轮的遴选,剩下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女孩,并没有到此结束,还有重要的一环等着她们,那就是把她们带到宫中入住一段时间实践,看她们平时的为人处世,人品,专人负责培训她们的宫中礼仪举止。
通过了宫中的试住,那么恭喜你,只能说你离侍奉皇帝更加进了一步,下一步也是你最艰难的一步,后宫佳丽三千,皇帝嫔妃这么多,真的即便入选入宫也未必有机会侍奉皇帝,更不要说是为后为妃了,后宫宫斗向来厉害,人老珠黄亦未得宠幸的女孩大有人在,只能说,在古代封建体制下的女孩,命运真的悲惨。
古代皇上选妃子,可是国家的大事。
对普通的女子来说,要想被选入宫中当妃子,那是一道关接着一道关的过,其难度不亚于现在的选美。
一,汉恒帝选皇后
《汉杂事秘辛》一书记载,东汉时期的汉桓帝想立大将军梁商的女儿梁女莹为皇后。那么想法是有了,就要派人去考察一下梁女莹是否有符合做皇后的潜质。
汉桓帝特地派女官吴婀去做这件事情。吴婀很荣耀也很认真,先观察梁女莹的外表,从五官到身材,再到走路姿势。吴婀连连点头,觉得梁女莹非常不错,五官端正秀气,身材匀称,步态婀娜,百里挑一。
接着,吴婀让梁女莹进闺房,要其脱衣,裸体再进行详细的检查。这下这位千金小姐不依了,是啊,这不是侮辱人吗?吴婀拿出了杀手锏,她说,自己只是奉命行事,这是圣旨,也是选后的规矩,不想当皇后,可以不脱衣服。”
梁女莹有想法,谁不想当皇后?那就委屈一下自己吧,于是勉强走入闺房,脱衣并进行下一步的检查。吴婀先从梁女莹的双乳开始查起,看大小,看形态,看弹性,又近身闻有无狐臭。甚至还观察了她的肚脐的样子,大小。还要看她的三围,胸围,腰围,臀围,是否符合美女的标准。
可以说,对梁女莹的身体各个部位都检查到了,包括腿,手,脚,肤色等。还让梁玉莹高喊几声,听听她的声音如何。,还要进行相关关病史的认真询问,甚至进行更私密的检查。
到此为止,所有的程序走完,都达到优秀才能被招入宫。公元147年6月,梁女莹正式入宫,8月被立为皇后。
汉唐代选妃主要是从功臣勋戚家选。也有民间女子入选,偶然被皇帝看上,比如汉武帝的卫皇后。也可能是地方官员进献给皇上,比如汉景帝的王皇后。
二,明代选妃更严格
明代内廷有“六个局”,由女官掌管,每局下设“四个司”,女官在百人以上,是未来皇上妃子的备胎。
明代一般皇帝要选妃了,就下诏天下停止婚娶,采用严格苛刻的选择的流程。
《明会要》记载,明穆宗朱载垕在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遴选300名13岁至16岁的女孩子进宫,而明世宗朱厚熜则多次征选11岁至16岁的女孩子入宫。
天启元年,朱由校16岁,到了大婚的年龄。先在国内海选出一批年龄在13岁至16岁的女孩,大约5000人。官方发路费,让她们的父母亲自陪送到京城备选。这是一选。
太监们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身材等,太高的,太矮的,太胖的,太瘦的,凡是不合标准的淘汰掉,大约淘汰掉1000人,剩余4000人。这是二选。
太监们进一步观察五官,嗓音,仪态,欠佳者又被淘汰出局大约2000人,剩余2000人。这是三选。
这次标准更加严格,用尺子细量少女的手足,三围,继续走步,最终留下1000名招入宫中。这是四选。
一般由皇太后负责,有时候皇上亲自出马,通常他们出题,让少女们回答,考察他们的思维,智商,应变能力,最终选出300人。这是五选。
精选下来的300个左右的女子会在宫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在她们做人处事过程中,看其智力、人品等。最终选出50名特别优秀的女子,成为了朱由校的嫔妃。这是终选。
果然百里挑一,从海选出的5000人中,选择了50人。如果考虑海选之前的人数,那就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了。
三,清代选妃
清代选妃有详细的史料记载
每到准备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
乾隆时规定“引看女子,无论大小官员、兵丁女子,每人赏银一两,以为雇车之需。”
就这样,被初选上来的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并排好队。宫中后妃的亲戚列队在最前排,是以前被选中,这次复选的女子,是新选送的秀女。然后,再按照年龄的大小排序。
古代被选入当妃子的女子需层层把关,只有佼佼者才能胜出。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就像贵妃杨氏一样,一人受宠,哥哥姐姐,母亲等等都是富贵在身。一朝被弃,被皇上所恼的话,株连九族也是可能的事情。福兮祸所依!
对古代的女子,如果被选中进宫,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是福还是祸呢?
古代选妃的标准是怎么样的呢?金兔就给大家聊聊古代皇帝的妃子是怎么挑选出来的。
需要处子之身。
这是大前提,如果这点不满足,哪怕其它条件再好,也不可能成为皇帝的妃子。
接着是年龄。
年龄的要求不同朝代都有所不同。比如东汉时期是13岁以上,20岁以下;南北朝时北齐要求14岁以上,20岁以下;明太祖朱元璋则要求15岁以上,20岁以下。,就是年龄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多是十几二十岁。
还有就是外表。
外貌不一定要倾国倾城,但至少要符合当时的审美,比如清朝的审美就比较独特。
一般而言,入宫的妃子肌肤色白,无斑点;五官端正,容貌姣好,生理上也不能有任何的瑕疵,比如不能有狐臭,身体上不容许有黑痣,脚不能太大等。
再有就是出身和才德。
出身这点各个朝代也有所不同,比如明朝妃子是来自民间,清朝则来自蒙满权贵,但都有一个硬性标准,即出身要干净,也就是父辈不能犯罪。才德,比如精通琴棋书画,比如温柔谦逊,不能刚入宫洗把脸就让皇帝认不出来等,
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指标。
一般而言,入宫前会有专门的宫中女官负责体检,检查这些入宫的女子是否符合标准。有一本专门描写汉代宫闱秘史的书籍,名为《汉杂事秘辛》。
该书记载了东汉恒帝刘志的皇后梁莹入宫前的“裸检”情况,虽然有人证实这本书其实是明人杨慎所著,但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里摘录梁莹入宫体检一段
商女女莹从中阁细步到寝……姁以诏书如莹燕处,屏斥接侍,闭中閤子。时日晷薄辰,穿照蜃窗;光送著莹面上,如朝霞和雪艳射,不能正视。目波澄鲜,眉妩连卷,朱口皓齿,修耳悬鼻,辅靥颐颔,位置均适。姁寻脱莹步摇,伸髻度发,如黝髹可鉴。围手八盘,坠地加半握。已乞缓私小结束,莹面发赪,抵拦。
姁告莹曰“官家重礼,借见朽落,缓此结束,当加鞠翟耳!”莹泣数行下,闭目转面内向。姁为手缓,捧著日光,芳气喷袭,肌理腻洁,拊不留手。规前方后,筑脂刻玉。胸乳菽发,脐容半寸许珠,私处坟起。为展两股,阴沟渥丹,火齐欲吐。此守礼谨严处女也!
约略莹体,血足荣肤,肤足饰肉,肉足冒骨。长短合度,自颠至底,长七尺一寸;肩广一尺六寸,臀视肩广减三寸;自肩至指,长各二尺七寸,指去掌四寸,肖十竹萌削也。髀至足长三尺二寸,足长八寸;胫跗丰妍,底平指敛,约缣迫袜,收束微如禁中,久之不得音。
这里写的很详细,大意就是写女官吴姁(xu)检查梁莹的过程先观察梁莹的走路姿势,后来还要求“裸检”,女官把梁莹拉到闺房,把门关死,把梁莹脱的一丝不挂,然后就是各种“细节性”的检查……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上面这些“细节性”的描述。
3、中国古代皇帝是怎样选择临幸妃子的?
关于皇帝临幸妃子的方式,《周礼》里面就规定了
“女御八十一人,当九夕。世妇二十七人,当三夕。九嫔九人,当一夕。三夫人,当一夕。后。当一夕。十五日而遍。“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说的是女御81个人,一共陪天子九个晚上,也就是每晚平均9个人;世妇27个人,三个晚上,同样也是每晚9人;九位嫔一起一共一个晚上,三位夫人一起一个晚上,王后可以单独一共人一共晚上;这样一轮下来……天子精尽人亡……
不不不是,这样一轮下来刚好是十五天,十五天一个轮流之后继续从81个女御开始轮。如果你要问那这么多一起上,天子到底宠幸哪个?很抱歉我没做过天子我也不知道,这个基本就看天子开心了。
《周礼》对后世帝王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唐朝的嫔妃陪侍御寝制度就是在《周礼》上进行调整,他们按月亮的圆缺分为渐满(前十五日)和渐缺(后十五日),所以从初一到十五就由地位低的轮到高的,十六到月底前则反由地位高的轮到低的。而根据汉代的《春秋传记载》用的基本也都是这个制度。
其中比较例外和特色的就是非汉族的清朝的,也就是大家常常在电视上看到的“翻牌子”方法,由敬事房太监把写有嫔妃名字的绿牌子放在皇帝面前,皇帝翻到哪个就是哪个了。
了,以上是通俗的,也是礼仪上的皇帝临幸妃子的进御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其实皇帝的权力还是很大的,比如说专宠一个人(杨贵妃),比如说自己个人定制一些比较好玩又高级的进御制度(丢骰子、羊车法等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办法),这个就全靠皇帝的荒淫程度各自发挥了。
是不是非常羡慕啊?
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天之骄子,除了操劳国家事物之外,他的深宫生活更是奢华至极,特别是一些荒淫无度的皇帝,更是不满足于“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生活”,于是便出现了“后宫佳丽三千”美女如云的场景。
虽然皇帝大多骄奢淫逸,当“龙体”也是肉长的,在怎么抗折腾,也有油尽灯枯的哪一天。所以为了皇帝的身体考虑,管理后宫的那些总管太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规定,以此来约束皇上的欲望。不是每个妃子都能得到皇帝的宠爱。
这些妃子们,为了讨好皇上,日夜做着功课,打扮的花枝招展,希望有一天能得到皇上“临幸”,那是一件特别幸运的好事。
那么什么叫“临幸”呢?
说白了就是被皇上点名,被太监送进皇上的寝室陪皇上睡觉。被选中的妃子有幸被皇上临时宠爱一晚,宫里面把这种行为称作“临幸”。
“临幸”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这些妃子和佳丽们在主管那里都有一本花名册,皇帝心血来潮的时候,就会叫主管拿来花名册进行“御览”。而由于花名册上名字太多,皇上只能索性用手一点,点到谁当晚就和谁睡了。
于是幸运中奖的这位妃子,就会梳洗打扮一番,然后在香汤沐浴全身,静候被皇帝“临幸”。到了夜里,二更时候,这位妃子就会脱光衣服,一丝不挂,然后被太监用黄绫包裹起来,抗在肩上,送进皇上的寝室。
送进去之后,将裹着黄绫的妃子放在皇帝的床上,然后倒退着快步离开,于是一场笙歌大战开始了。
命好的妃子,被皇帝一炮打响,月经不来潮坏了孕,为皇上生了儿女,因为生了“龙种”从此平步青云,受到了皇帝的万般宠爱,没准升级还成了皇后。
不是每个妃子都这么幸运,还有一些被“临幸”的妃子没有怀孕,从此也就成了被皇帝遗忘的角落,不在受宠了。
我们常常看到影视剧中,皇帝召幸后妃时,往往都是太监将裹着被子的宫妃抬到皇帝的寝宫,结束后再由太监送回。这倒也不是虚构,明朝嘉靖皇帝,因被宫女谋杀未遂,之后便对被窝中的人起了防备之心,后妃禁止整晚留宿皇帝寝宫的规矩自此开始,清朝皇帝更是惜命,专设“敬事房”负责具体落实此事。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大多数时期一直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对皇帝而言更不必说。后宫三千佳丽,皇帝却只有一人,在明清之前的朝代皇帝是如何召幸后妃呢?其实不同朝代的侍寝规则五花八门、不尽相同。
周代侍寝看日辰
《礼记》中有关于“周代后妃制度”记载,“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位世妇、八十一御妻。”大意为周天子的后宫有六宫娘娘、三位夫人、九位嫔妃、二十七位世妇、八十一位妻子,,这里“妻子”的意思和如今妻子二字的意思是不同的。如此看来,周天子后宫一共有一百二十六个不同级别和名称的老婆。
这么多老婆如何做到雨露均沾,这是一门学问。周代时尚未有专门负责皇帝内事的职能部门,那皇帝与后宫之事如何安排?其实很简单,周代后宫妃子侍寝是以日、月、星、辰来决定的,主要取决于月亮的阴晴圆缺。这和周代人央定事情喜欢按天体、阴阳、历数来决定顺序有关,这也影响了帝王临幸嫔妃的顺序。
具体来说,在一月之中,前半个月中月亮由缺转盈,后半个月中月亮由盈转缺,所以前半个月侍寝安排由低级别嫔妃到高级别嫔妃,后半个月由高级别嫔妃到低级别嫔妃,根据月亮盈缺对应侍寝妃子级别,虽然方便管理,但这种固定的安排从另一方面来说却非常缺乏人性化。
在众多后宫妃嫔中,皇后和夫人自然会是绝对的优先权,但嫔位及以下的宫妃,则只能每晚九人侍寝,此情此景只想想就觉得荒唐至极,多少后宫女子,终其一生只得在这种屈辱中渐渐枯萎……
汉代后宫受臣制
汉代朝堂中,不得不提起一个人——西汉权臣霍光,他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还是大司马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是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以及汉宣帝皇后霍成君的父亲。元凤政变之后,霍光的权势无人制约,霍氏外戚完全掌控了整个汉代朝堂。
霍氏专权,霍光本人虽无皇帝之名,但却行皇帝之实,就连汉昭帝刘弗陵召幸嫔妃都要受到霍光制约。究其原因,这和刘弗陵的皇后上官氏有关。汉昭帝刘弗陵即位时年仅八岁,四年后下旨立六岁的上官氏为皇后,而上官皇后正是霍光的外孙女。
利益相关,霍光希望下一代皇储必须有霍氏的血脉。待汉昭帝刘弗陵稍大后,他立刻被霍光亲信包围起来,不仅外有霍光的两个女婿保护汉昭帝安全,陪伴他出入,内有霍光外孙女管制汉昭帝后宫,并且监视他的日常起居,皇宫内外人员皆听从霍光。
为了使汉昭帝专注上官皇后,霍光示意御医建议皇帝“节制”,禁止汉昭帝召幸嫔妃,,他还禁止皇宫内所有女子穿裙子,而必须穿有前后裆的裤子,以免年轻的皇帝一时冲动宠幸宫女。不得不说,霍光为了汉昭帝专宠上官皇后可谓是费尽心机。
尽管如此,上官皇后虽然专宠,但并未生下子嗣,这也直接导致了汉昭帝在位十三年却并未有一男半女。
晋武帝后宫美女过万
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建国次年灭吴,统一了全国。随后司马炎采取了一系列利于发展生产的经济措施,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公元273年,司马炎令中品以上官员家中的适龄女儿充入后宫,次年,又选下品官员以及普通士族家中适龄女子入宫。至此,连同之前魏元帝以及吴末帝遗留下来的5000余名宫女,司马炎后宫已有一万余美人。
面对人满为患的后宫,司马炎简直是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司马炎每天都在为不知该召谁侍寝而感到烦恼,后来甚至想出了坐羊车选寝妃的办法。以羊拉御车,羊在哪处房前停下,司马炎就与住在该处的妃子饮酒作乐,晚间就寝于该妃子处。
后宫妃嫔众多,其中更免不了争夺,她们绞尽脑汁地吸引羊车在自己住处前停下,有的妃子将竹子插在门边,有的在门前空地上撒盐汁……
司马炎后期宠妃胡贵妃,不仅自身姿容出色,性情柔和,颇得圣宠。晋武帝时常在她的寝宫留宿,这其中和胡贵妃善于引诱羊车有极大的关系。
几千年来,不同朝代的后宫中或多或少都有几百上千的嫔妃,这一群数目庞大的“粉黛”队伍,无论受宠还是冷落,她们实际意义上都是皇帝的奴仆,自觉不自觉地涉及朝堂争斗的工具,充当着帝王享乐的玩物和传宗接代的产物。这样的一生,哭多于笑,恨多于爱,哀多于乐,苦多于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