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怎么盗(乾陵被谁盗过)
2006年,陕西文物专家在翻阅着有关乾陵的资料时突然发现,在一张上世纪拍摄的乾陵航空图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怪异的圆圈。后经过专家实地调查,证实这个圆环确实存在,而且,在几个年代拍摄的航空照片上都出现过圆环的痕迹,专家猜测它很有可能是埋藏在地下,而且是一个历史遗迹。
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所谓“麦田怪圈”,但考古学家认为,乾陵出现的环状遗迹都是极为规则的圆,没有复杂的图案,面积大小不等,也不受季节影响,乾陵怪圈显然不是麦田怪圈。
,最不愿为考古学家证实的另一个推测是,这些环状遗迹是盗墓者留下的。乾陵是目前考古界公认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乾陵也被传为“盗不了的墓”,如果这些环状遗迹真为盗墓者所为,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最终较为信服的说法是古人墓葬时会在陵墓周边建一道沟渠,里面注入水银或者水源来造成依山傍水的形象。因圆圈内的土质时间久了,会和外面的不同,但这种不同只有在高空俯视时才能看到。
乾陵有没有被盗过?有哪些依据?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历史记载乾陵曾遭遇多次大规模盗墓,但都未曾被盗成功。
最大规模的被盗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时,黄巢发动40万大军盗取乾陵,乾陵所在的梁山被挖了一半仍未找到墓道,只能作罢。当初挖出的深沟至今犹在,被称为“黄巢沟”。
第二次大规模的被盗是在五代时期,后梁的节度使温韬组织发掘唐朝陵墓,“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新五代史•温韬传》明确记载说乾陵是唐陵中唯一没有被温韬打开的陵墓。
第三次大规模的被盗则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领孙连仲。据称孙想效仿孙殿英盗掘皇陵以发财,就动用了炸药和大炮对乾陵进行挖掘,也没有成功。
1958年,当地农民无意间炸出墓道口,后来,陕西省成立乾陵发掘委员会,确认被炸的地方是地宫墓道,挖掘情况与历史记载相同。再后来,全国帝王陵墓暂停挖掘,乾陵的挖掘也就停止了。
由于乾陵墓道完整,且没有发现新盗洞,许多专家认为乾陵未曾被盗成功。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的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
唐朝末年发生黄巢之乱,黄巢动用40万大军打算盗掘乾陵,但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乾陵
五代时,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
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
上千年来,武则天墓为何从未被盗?
想盗可是进不去啊!黄巢为了筹措起义的活动经费,派了20万人挖乾陵,结果也没有找到墓口,至于其他的小盗墓贼就更是进不去了。
血战台儿庄的主将孙连仲也想盗乾陵,看着人家孙殿英盗了慈禧墓发了财心里痒痒,派了一个师的兵力打着演习的幌子到处乱炸。结果下起了七天的漂泊大雨,官兵们都说乾陵显灵了。这次盗墓也不了了知了。浪费了那么多的炸药连墓门也没找到。
乾陵是武则天个李治的合葬陵墓,里面埋了两个皇帝,据说李治死了以后武则天把当时大唐朝三分之一的财宝都陪葬了。武则天死了以后,李显又把大唐朝三分之一的财宝又陪葬了,要是这样的话那可就厉害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可能也在乾陵里面。听着就眼馋啊!
至于现在还没有挖乾陵,主要是因为以目前的科技还不能确保对里面的文物有效的保存。可能瞬间就会氧化,这样的话挖还不如不挖。
武则天的乾陵为什么会那么难盗,看完这
如果问世界上那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几乎被挖走了一半。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像许三多一样恪尽职守地保护着主人武则天和丈夫李治的遗体。我们不禁要问,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也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文物储藏最丰富、而且没有被盗的帝王陵墓,被称为埋在地下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乾陵位于咸阳市干县境内海拔1047米的梁山上,史书称其为“历代诸皇陵之冠”。乾陵仿当时西京长安格局设计,分内城、宫城和外城,内城占地240万平方米,宫城周长十二里,外城周长八十余里,陵园内建房380间。
史书记载了乾陵的选址故事,当年唐高宗在洛阳病逝后,陈子昂等人力主在洛阳设置陵寝,但武则天为了遵照高宗“得还长安,死亦无恨”的遗愿,决定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吉地。很快,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两位名扬天下的方士,一位是四川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宫里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
袁天罡接旨后遍寻黄河两岸,都没找到一块中意之处。后来来到关中,半夜子时出来观看天象,只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相交。袁天罡认定是块宝地,于是急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但一时找不到东西作记号,就摸出枚铜钱放地上再盖上浮土,这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另一个风水师李淳风接旨后,沿渭水东行寻找宝地。在一天正午艳阳高照之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少妇五官齐全,一对乳房坚挺对称,连乳头、肚脐都也具备。更让他神奇的是这少妇双腿稍稍分开,中间还有一淙清泉在终日流淌不息!李淳风大为吃惊,于是抓紧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摆八卦,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后,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武则天听他二人说在同一方位选中吉地,派人再去复查。大臣来到梁山后,找到这块地方扒开浮土,惊得半天没站起来,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
既然是一块风水宝地,那还等什么,武则天下令立即开工,很快就将乾陵修好,安葬好唐高宗,后来武则天追随丈夫葬于乾陵。乾陵的地形地貌完全应合了阴阳二仪、天地配合得最绝妙的完美结合。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合,乃生万物。《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葬者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
乾陵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依然风雨不动,历代盗墓贼都在乾陵面前无功而返,甚至连乾陵的墓道门都没有找到,可见这块风水宝地确实保护了龙体凤躯长眠地下而不受凡人纷扰。,也有古人指出,梁山风水是好,它利阴而不利阳。武则天选定这里作为埋葬自己与唐高宗的陵墓,是为了武家后代子孙兴旺。并且提出了以下观点
第一,乾陵与太宗的昭陵龙脉隔断,如果是普通百姓埋在这里,可以兴旺三代,皇帝葬在此地的话,恐怕三代以后,江山有危险。事实也确实如此,唐朝自唐玄宗之后就由盛转衰,此时据武则天当政也不过三代。
第二,唐朝的龙脉之首在九峻山,太宗葬在此地,居于龙首而使唐室兴旺,,梁山是周朝的龙脉之尾,尾气必衰。
第三,梁山北峰最高,前面两峰像乳房。整个山形,远远看去像一个少妇平躺,乳峰高耸。这是一个典型的利阴的地方,阴气弥漫,不利于阳,并且梁山主峰直秀,属木格,南边二峰圆滑,属金格,三座山峰虽然挺拔,远看很平,属土相,金克木,土生金。在主峰下修陵寝,必定导致阴气压倒阳气。武则天之所以篡权掌天下,与她将陵墓选在此地有关。
,上述推论,无法证实或者证伪。不过从梁山的地形来看,双峰高挺,二水环绕,似乎是一个美女静静地平躺在此处。不管梁山是利阴还是利阳,但它确实是一块罕见的风水宝地。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1300年间,武则天墓被无数次盗挖,却完好无损,有何神奇之处?
乾陵修建的时候正是唐朝国力最强盛的时候,
陪葬的宝物不计其数,被无数的盗墓者、土匪、军阀觊觎,他们有的刀砍斧劈,有的炸药轰山,都无果而终。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乾陵的内部构造,乾陵的墓道长63米,宽约为4米,全部都是用石条砌成的,并且每个石条之间的缝用烧熟的白铁浇铸,最终8000余块石条连成一体,而且墓室在主峰的腹部,除非找到墓道入口的准确位置,否则几乎很难进入墓道。
也正是如此,乾陵才成为唐关中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唐朝末年,黄巢领军叛乱,他在进攻长安之后,聚集了40万人挖掘乾陵西侧,大部分都是农民,平常干的就是力气活,所以没过多久半坐梁山就被铲平,却连一个碎片都没有找到。后和唐朝军队发生战争,由于失败仓皇而逃,盗墓这件事也就无疾而终。梁山西侧至今还有40米深的山沟,被人称为“黄巢沟”。
五代时期,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曾组织人员挖掘所有的唐朝皇陵,史料记载,“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当时,他命人挖掘乾陵,奇怪的是每次都下暴雨,温韬感觉不对劲,所以就放弃了。民国初年,国民党孙连仲和盗墓人员用炸药炸开了乾陵墓道三层条石,但仍然没有炸开口,和温韬一样,在挖墓的时候竟出现了龙卷风,孙连仲也害怕了,于是停止盗墓,又给填上了缺口。无论如何,不管是迷信还是什么,这说明了乾陵的坚固。
新中国成立后,几位农民上山采石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乾陵的墓道口,1961年3月4日,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陵为什么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乾陵地宫入口处的地表做了非常巧妙的伪装处理把当年开凿地宫时出的废石渣,搬运到一公里之外,给后世盗墓者以误导。
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它的庞大和坚固。1960年4月3日,考古工作者终于在梁山主峰的南面中腰处找到了通往乾陵地宫的大门──乾陵隧道之门。这隧道也叫“羡道”或“诞道”,在这条长约63米、宽近4米的隧道里,共选砌了39层、约4000余块大小不同、重达1吨至2吨的石条,在每块石条上面还凿出燕尾凹槽,用铁质燕尾板镶嵌在其中,缝隙之间,再浇筑铁锡浆液,从而使石条上下浑然一体,说乾陵固若金汤,一点也不过分。没人知道为什么,因为目前乾隆墓已经被盗空了。了解清楚再问问题
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为什么没有被盗掘?
乾陵是否被盗?这一直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据有关史书记载,乾陵自建成至现在的1000多年间,曾发生过多次盗陵事件,但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史书记载的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唐末,掘陵者为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陕西通志》对此有过记载。依据是已经失传的唐人著作《雪航肤见》一书。书中说“武后陵,黄巢伐之”。查阅有关资料,唐朝末年,黄巢部将王潘确曾攻克奉天。在此期间,王潘受黄巢指派或自做主张盗掘乾陵,当墓道快要挖开时,忽然袭来一阵雷雨,士兵们立即联想起“姑婆显灵”的民间传说并信以为真,终于四散而逃。传说总归传说,不能当真,但如果当时真的掘开了陵墓,《雪航肤见》一书是不会只简单地记下“黄巢伐之”四个字的。这四个字,只能说明黄巢或部下掘过乾陵,并不等于说黄巢掘开了该陵。,郭沫若也认为“黄巢拟盗掘陵未逞”。
第二次发生在五代时期。据《新五代史》记载温韬为耀州(今陕西耀县,当时乾县为其辖地)节度使,“……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第二次发生在民国初年,是盘踞在关中地区的小军阀孙连仲所为。据翦伯赞和郭沫若1960年春游乾陵时介绍当时孙连仲派工兵用黑色炸药炸开了墓道表面封石,仍看不到根底,正犹豫间,忽然刮来一阵狂风,顿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炸墓道的工兵纷纷想起了当地群众给他们讲过的许多稀奇古怪的事儿,内心十分恐慌。孙连仲本人也对盗陵必遭报应的传说半信半疑起来,于是只好重新回填了炸开的墓道口。
建国后,有关部门曾对乾陵墓道进行试掘。从试掘的现状分析,认定乾陵没有被盗。其理由一是宽约3.9米、全长63.1米的墓道全用石条封砌,石条之间又用铁拴板或铁棍牵拉,再以白铁浇铸其缝,使2000余块石条连成一体。据勘察,除了墓道中段上层的石条有移动和损坏外,上段、下段均完整如初。二是乾陵地宫凿在石山腹部,舍墓道而另凿新洞入地宫,难度很大,通过对包括黄巢沟在内的所有盗窃可疑点进行勘察,都没有发现新的盗洞。至于试掘后发现墓道封石部分残缺,并有损坏痕迹和顺序紊乱情况,这很可能是二次启陵葬武则天时留下来的。许多专家断定乾陵是唐关中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通常历史家认为没有被盗过,经过最新的考古认为可能被盗过。 参加一代女皇武则天陵墓———乾陵全部探测工作的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治天,日前回到南京,讲述了探测的一些幕后新闻,认为此墓可能已被盗过。 这次由陕西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和陕西省乾陵博物馆联合对乾陵陵墓进行的探测研究,是从4月下旬开始的。探测采用精密磁测(gpm)技术,共完成乾陵南脉东坡、乾陵北坡、乾陵南脉西坡三片,计1.38万平方米的探测。主要结果有基本探明了乾陵墓道入口、墓道建筑的宽度和长度,发现墓室范围内曾有两处发生过局部坍塌。 张治天说,乾陵周围山岭宏伟,气度不凡。,实测下来,武则天墓葬规模几乎只相当于一般小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墓不可比。武则天的孙子章怀太子的墓道长度在百米以上,孙女的墓道长度也在80米以上,而她的墓道长度仅63米。其中,有28米探测数据表明与当时墓葬中所设天井、侧室有关,就此可判定确系武墓。当年农民开山凿石时发现该墓,考古部门揭开顶部看到整条巨石还有铁钉浇铸,认为未遭盗劫。此次,张治天探测发现,武墓墓道入口靠山体西侧的建筑边界,比东侧约长4米。这是因为依山而凿所致,还是后来人为造成的坍塌?这个问题对判别武墓是否被盗非常重要。再则,63米墓道后方为墓室。而现探测表明,在墓道尾部紧邻现存乾陵墓室处有明显的两条塌陷,分别长15米、宽3米左右。在少雨的陕西和表面覆盖不够厚的地方,除由于建筑物本身不均匀而致墓室淤蚀坍塌外,一般应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很可能由于大量盗洞集中造成坍塌。,张治天说,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武墓未被盗和被毁,恐怕要打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