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暖阁 (古代的暖阁是什么)
古代不似当代这般便捷,冷了要嘛开空调、要嘛上电炉,那么古代面对寒冷的冬天到底该如何取暖呢?从翻越历史的篇章里,我们可见古人的智慧有多高,今就带大家看一看这些古代比较常用的取暖方式。
带大家一览古代人过冬多数人都会必备的“暖阁”,这的暖阁有点广泛,小到百姓,大到权贵,百姓的暖阁比较简易,仅限于床榻附近有挖槽空洞,睡觉之前上火即可,用于夜间休息之用。
权贵的暖阁就不一样,白天、夜晚皆可,形态东北的地暖,涵盖的面积甚广,这种多数为“空中阁楼”,因为阁楼的中间是空层,专用于烧炭之用,只要逢冬,就会让府邸奴才为其反复在空间烧炭,而权贵即便在阁里,都不需要大裹特裹,一样犹如春季,其效果比肩于当今的空调。
特别是皇室,在取暖这一块覆盖面积极广,到冬天烧的就是国库。
第二种也是古代比较常用的,叫手炉,手炉之前叫火炉,只是一个固定,一个捧在手心里,这个我相信很多人在影视清剧里都看过,特别是那些贵妃娘娘,或者皇后之类,冬天走哪都还捧着的宝贝,这宝贝不似什么奇珍,就是冬日暖宝手炉。
手炉的研发是明朝之后,那时手炉还不够“精致”普及,清朝时期才最为泛滥,贵人最喜此物,更早之前皆是火炉,特别是一些三国题材类影视,皆可见那些大人物谈事,屋里一鼎大火炉,生得屋里红光耀耀。
,除开这些外,很有很多更细的过冬取暖之物,只是性价比、与常用性,较于这两类,稍微不够普及而已。
文/探索历史奇闻
二、古代暖耳图片
冬天最考验人的就是严寒,古人过冬要有冬衣、买木炭等取暖之物。木炭是将树木放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制成的,以断面有光,声音清脆如同金属,烧时无烟为佳。
《唐会要》中记载,天宝年间“侍御史杨钊,充木炭使”。可见木柴木炭在古代是过冬的大宗用品。清代陈梦雷所著《官常典太常寺部》中则有工部支取木炭木柴的记载,木柴、木炭动辄以千百斤计数。手炉、脚炉等取暖用品对于炭的要求则更高,《清稗类钞》记载,京城西山窑产的银骨炭无烟而不易熄灭,是皇家御用之炭。
冬衣也是冬天必备的物品,官员、兵丁往往会有朝廷统一发放冬衣,不仅是自己用,家人也能受益。比如《大明会典》中就记载有赏赐布匹、棉花给调边守备兵丁的家小,守边正军的布、棉则单独发放。草原民族则过冬用品又有不同。《岭北纪行足本校注》记载,牧民搬家时会带着毳幅毡车,毳幅是木结构的,覆以羊毛毡的蒙古包,夏天一层毛毡就够,冬天则要加上两层保暖。
除了保暖问题,冬天食物缺乏,腌菜就是解决方式之一。清代就已经有腌制大白菜的风俗。《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霜降后腌菜,除瓜茄、芹芥、萝卜、擘蓝、箭干白、春不老之外,有白菘菜者,名黄芽菜,乃都门之极品,鲜美不减富阳冬笋。又出安肃者,每棵种至数十斤,为安肃黄芽菜,更佳。”《岁华忆语》则有南方金陵人家在小雪前腌菜的习俗,据说味道脆美绝伦,“唐人小说谓金陵士大夫家嚼齑菜,响动十里人”。(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