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柬之作为拥立唐中宗复位的功臣,为何却是不
张柬之,字孟将,出生于襄州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涉猎经史,才华横溢,曾授清源县丞。通过科举考试,他擢升为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因论事得罪,他先后担任合蜀二州刺史、荆州长史。
在宰相的举荐下,张柬之迁洛州司马,拜为侍郎。而后,得到姚崇的推荐,他拜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一代宰相。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联合桓彦范、敬晖等人,趁武则天病重之际,发动了一场重大的政变。他们趁势拥立太子李显复位,恢复唐朝,拜张柬之为相,受封汉阳郡公。因除恶不尽,张柬之遭到韦后和张易之的排挤,最终被贬流放泷州(今广东罗定),气愤致死,享年八十二岁。他的一生充满曲折和荣耀,死后被追赠为司徒、中书令,并配享唐中宗庙庭。
神龙政变发生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当时,武则天病重,张柬之与崔玄暐、桓彦范等人密谋诛杀张易之和张昌宗。这场政变的背后,是张柬之对大唐的忠诚和对张易之等人威胁皇室的不满。他们通过精心策划,成功诛杀了张易之、张昌宗等人,恢复了李显的皇位。
在政变的背后,还有一段张柬之和杨元琰在长江中的对话。那时,他们一同泛舟江上,谈及武则天的代唐之事,杨元琰表达出救助大唐的坚定志向。张柬之成为宰相后,推荐杨元琰担任要职,提醒他们共同的抱负。他还重用了桓彦范、敬晖等人,共同为恢复唐朝而努力。
政变的实施过程惊心动魄。张柬之等人通过精心策划和布局,成功进入玄武门,斩断门栓进入宫中。他们在迎仙宫的走廊里诛杀了张易之和张昌宗,然后进入武则天居住的宫殿,环绕侍卫。面对突发情况,他们临危不乱,成功诛杀了逆臣。
接下来,张柬之等人逮捕了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等人,并在神都天津桥的南边将他们与张易之、张昌宗二人一同枭首示众。这一天,袁恕己统率南牙兵马,将韦承庆、房融及司礼卿崔神庆等逮捕下狱,这些人都是张易之的同党。这场政变彻底清除了逆臣势力,恢复了唐朝的统治秩序。
张柬之是一位忠诚、智慧、勇敢的宰相。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为唐朝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事迹激励了后人,成为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曾经,张昌仪建造了一座宏伟豪华的府邸,其规模甚至超过了诸王和公主们的宅第。一日,有人在夜晚于他的府门上题诗:“一日的丝能织几日的薄纱?”张昌仪派人去清除这些字迹,但这样的题诗反复出现了六七次。面对这样的困扰,张昌仪终于拿起笔来,在门上回应:“即使是只织一天,我也感到满足。”自此以后,这种情况才告一段落。
甲辰之日,即二十三日,武则天颁布制书,决定让李显代理国政,大赦天下。同时任命袁恕己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并派遣十位使者携带天子的玺书前往各州进行安抚。到了乙巳日,即二十四日,武则天完成了历史性的举动——将帝位传给李显。
历史总是充满了波折。张柬之,这位曾设谋诛除张易之、张昌宗的英雄,虽因功被封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食户五百户,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被加封为特进,随即被免去治理政事之职。
不久之后,张柬之受到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的排挤。武三思以张柬之等五大臣诬陷韦后为由,向李显进言中伤他们。李显下诏免去了他们的宰相职务。失去权力的张柬之选择回到襄州养病,被任命为襄州刺史。
在离开前,李显甚至为他赋诗祭路神,并下诏群臣到定鼎门外为他饯行。到达襄州后,他依法治理下属,即使是亲朋旧故也不放纵宽免。当汉水暴涨危及外城时,他亲自督军筑堤防洪,保护全境。他诚恳地辞去王爵,但朝廷并未准许。
命运并未因他的贡献而对他宽容。不久,他遭到贬谪,流放到泷州(今广东罗定)。在忧愁愤懑中,他离世了,享年八十二岁。他的故事,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展现了一位忠诚、坚韧、有才干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