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被冤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真的是秦桧吗?
岳飞之死:历史冤案的真相探寻
岳飞,这位民族独立精神的象征,其非正常死亡,成为纠结人们心结千年的疑团。在民间平话和小说中,秦桧夫妇及其死党万俟卨被指责为杀害岳飞的罪魁祸首,给出的理由却模糊为“莫须有”。这使得秦桧等人只能长跪西湖边,永远无法挺直脊梁。
深入研究历史资料后,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他们认为,岳飞实际上是死于高宗赵构之手。在古代,杀大将并不罕见,甚至杀丞相也是常有的事。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往往会铲除可能威胁其地位的大臣。
岳飞之所以被杀,或许与他插手立储问题有关。在高宗曾因兵变逃过命,导致失去生育能力,对于提立储的问题特别敏感。岳飞在这一问题上发表的意见可能触及了皇帝的忌讳。岳飞为人孤傲,得罪了许多同僚,甚至包括对他较为客气的官员。他两次因皇帝的不满而愤然离职,跑到庐山隐居。这些细节性的史实对于全面理解岳飞之死具有重要意义。
岳飞被冤杀的背后,更可能是因为他没有顾全大局。南宋的力量只能将金兵赶出淮河地区,而岳飞所守的鄂州是南宋抵御金兵渡江的中轴地带。岳飞手下精兵众多,常打到开封附近,但打仗就是烧钱,南宋的经济状况能否支撑这样的战争消耗?
按照当时南宋的经济状况,能够抵住金兵南下已经十分了不起。然而岳飞却不听劝阻,冒进北伐。这让赵构感到非常压力,甚至不得不连续发出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实际上,赵构是在告诉岳飞,“兄弟我实在是撑不住了”。
整个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对于南宋来说最好的策略是议和、集聚力量、调整经济结构、休养生息。然而岳飞却看不到这一点,他带着猛将们猛砸金国的金国其实希望岳飞能将战争继续下去。当金军在黄河边试图合围时,岳家军在死扛之后虽然打退了金军的主力,但这样的战争对于南宋百姓来说却是灾难。
岳飞的北伐策略忽略了南宋的经济实力和民生的需求。他忽视了一个事实:不顾实际的北伐很可能是自寻死路。南宋控制的地域曾出现许多民变,岳家军在出击中原前就已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这些民变反映出百姓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若不控制战争的节奏,江南的百姓可能早已心生反感,内部分裂,与外界势力内外勾结,或许北方金军(解放军)早已南下渡江。一幅跨越八百年的大江之战场景可能提前上演。想象一下,南宋的百姓们手持酒壶,热情欢迎金国解放大军的南下,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有些人提出,让各大军区的司令长官同时掌管行政与军事大权,资金充裕则战,资金短缺则休。朝廷居中协调,指挥大家共同解放中原,消灭金国。听起来确实不错。但历史上的教训告诉我们,一旦这种格局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将难以避免。朝廷虽然不在乎规矩的制定,但绝不敢轻易尝试这种玩法。毕竟,这是为了防止军阀割据局面的发生而定的规矩。南宋朝廷即使再困难,也会竭尽全力为各军区的部队提供粮草和物资支持(因为有朝廷在背后撑腰,岳家军自然能够坚守纪律,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掠夺)。
当岳飞被杀时,他已经不再直接掌控军队。韩世忠等将军都选择退休享受生活,而岳飞却不愿如此。当时虽然很多人已经无法承受战争的苦难,但直接提出不解放北方的主张却难以被接受。岳飞的存在成为主战派的一面旗帜,主张玩命北伐、与金国决一死战的社会舆论难以消除,这也使得南宋一直在战争中疲于奔命。为了拔掉这面旗帜,表明决心,整顿思想,彻底贯彻内部建设的国策,赵构不得不选择杀掉岳飞。
后来,赵构的继任者进行北伐时,已经当上太上皇的赵构也给予了支持。此时赵构和秦桧的恶名已经远扬,人们的抵触情绪已经产生,再怎么说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