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问郑州暴雨灾情
极端天气与灾情规模:郑州特大暴雨事件剖析
自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郑州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历史特大暴雨。这场暴雨的极端性表现在其惊人的降雨量上,最大小时降雨量高达201.9毫米,单日降雨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24.1毫米,这一数字已经接近郑州年均降水量(640.8毫米)。这场灾难给郑州市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导致1478.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09亿元,更令人痛心的是,有380人因灾死亡失踪。
这场暴雨引发的灾害连锁反应更是让人震惊。城市内涝、山洪、河流洪水等多灾种并发,郑州地铁、隧道等区域发生的重大伤亡事件,无疑暴露出城市在应急管理和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
对于这场灾难的调查与追责,国务院调查组给出了深入的结论。调查认定此次灾害为“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并指出郑州市在风险意识、应急准备、指挥协调等方面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特别是地铁和隧道的伤亡事件,被认定为是“本可避免”的失误。在这一背景下,管理问题的核心逐渐浮出水面:发展理念的偏差、应急体系的缺陷以及领导干部的责任缺失。城市规划中“重面子轻里子”的现象导致排涝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多头指挥、机构重叠导致职责不清,应急响应低效;主要负责人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在灾害应对中未能有效发挥统一领导作用。
至于后续动态,国务院调查组于2025年3月再次进驻郑州,针对“7·20”灾害开展新一轮的调查工作。截至2024年,虽然郑州全域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已经恢复,但调查组仍强调需要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全灾种、大应急”机制。
关于这场灾难的争议焦点,媒体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灾害预警发布与实际应急响应的脱节、重大伤亡事件中是否存在人为责任、未来城市防灾规划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这些问题无疑都是值得深入和研究的。
郑州特大暴雨事件是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我们应该从这次灾难中吸取经验,加强城市规划和应急管理,确保在未来的灾害面前,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和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