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红海边的沙漠考古
在正午的红海海岸,一支越野车队在沙尘暴中坚毅前行,飞沙走石,车窗噼啪作响,而一群骆驼却在恶劣天气中静立不动。这一幕令48岁的中方领队姜波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联想起了时间、历史和生命的美妙交织。
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在红海之滨的塞林港遗址展开了一项为期20天的考古合作。根据两国签署的《中国-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合作协议书》,这场跨越两国的联合考古行动将维持五年。这次合作是中国考古队首次抵达阿拉伯半岛,旨在挖掘塞林港隐藏在时光深处的真相,特别是其与古代东方交往的细节。
塞林港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角,曾是红海三大港口之一,与通往麦加的吉达港和通往麦地那的吉尔港齐名。与其他两个港口不同,塞林港神秘地衰落了,其遗址被厚厚的流沙所掩盖。
回忆起初次汇合的场景,姜波仍历历在目。2018年3月30日,中沙考古联合队在吉达古城集结,前往考古驻地Al Lith。他们遭遇了一场沙尘暴的挑战。姜波形容沙丘如波浪般涌动,塞林港遗址正是位于红海与沙海交汇之地。
姜波领导的是一支经验丰富的团队,他自己是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的所长。尽管洛阳铲探技术在此无法施展,因为流动的沙子使得洛阳铲无法打入地下,但他们并未气馁。姜波凭借着在洛阳、西安等地汉、唐宫城发掘的经验,以及港口和水下考古的专长,指挥队伍应对挑战。
沙尘暴过后,联合考古队迅速投入到遗址的排查工作。姜波指挥队伍采用拉网式排查,间距50步一字排开。中方队员操控无人机进行遗址航拍和遥感测绘,以建立三维模型。在此之前,塞林港遗址从未进行过系统性的考古发掘。
通过一天的努力,古代塞林港的踪迹逐渐显现。遗址全域航拍完成,发现了四处建筑基址,还采集到了阿拉伯陶釉和中国白瓷片等重要文物。在墓葬区,中方队员采用金石学法拓印模糊不清的碑文,使之一字一句变得清晰可读,令沙特考古队员惊叹不已。
4月1日,联合考古队在南部建筑区发现了一条长达20米的墙体遗迹。这一发现让姜波联想到阿拉伯文献中关于塞林港有长长围墙的记载。凭借多年的宫城考古经验,他立刻决定打下探方,清理地层剖面。他和队友们徒手捞沙,这种努力让沙方队员也深受感染,纷纷加入挖掘行列。
考古学家麦迪是姜波的朋友和潜伴,两人结缘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下考古培训班。在探方中,沙方队员阿卜杜拉挖到了港口考古最关键的物证——一个保存完整而精致的铜砝码。姜波据此推测塞林港是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与内陆的采矿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历来海港都选址于河海交汇之处,作为贸易往来之所,砝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结合阿拉伯世界的历史背景,塞林港的地位和功能变得清晰起来。在古老而神秘的塞林港墓地,中方考古队员们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这些突破性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塞林港碑文的秘密,也确认了这一港口在公元9至13世纪的繁荣时期,并揭示了其后续使用的历史。这些确凿的证据终于结束了学术界关于塞林港年代的争论。
在难得的闲暇时光里,沙方的瓦利德拜入梁国庆门下,学习拓印技艺。与此王霁也从他那里汲取知识。在帐篷里,他们互相学习语言,赵哲昊更是一学就会,模仿得惟妙惟肖。歌者麦迪则唱起古老的情歌,为疲惫的众人带来一丝宁静。
我们的工作无时无刻不在揭示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深厚联系。正如姜波所说,全球考古人的幸福都源于工作中获得的简单快乐。在这次考古中,我们的成果超出了双方的预期。沙方学者对遗址中揭示的族群、家族历史以及墓葬习俗等方面表现出极大兴趣。而对于姜波来说,他更关注的是海洋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实证。
随着今年发掘工作的结束,中方考古队员还进行了潜水体验,红海水下的环境和特点,为未来的沉船寻找打下了基础。姜波的视线已经投向了波斯湾。他强调,红海和波斯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西端,我们的考古工作将帮助沿线国家找回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在这片红海边的沙漠中,每一把铁锹的挥舞、每一次挖掘的深入,都在诉说着历史的秘密。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些被遗忘的文明再次焕发生机。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更多沙漠中的奥秘,共同见证历史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