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为什么眼睁睁的看着靖康之耻的发生,而不
深入剖析靖康之耻:赵构的私心与皇位的考量
在华夏历史的宏大篇章中,靖康之耻无疑是一段沉痛的记忆。当大宋帝国的两位皇帝被金国人俘虏,其耻辱之深,可谓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而这段历史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更为复杂的故事,那就是赵构,作为帝国康王,手握重兵,却为何选择按兵不动。
赵构,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天资聪颖,从小便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胆识。在金国入侵的大背景下,他更是展现出了王子的担当。在这段历史的关键时刻,赵构的选择却令人费解。他眼见帝国遭受如此深重的耻辱,却选择不去救援。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赵构并非没有机会救援。身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他在东京城附近拥有数十万大军。随着陆续勤王的义勇军的加入,他的兵力更是达到了百万。这百万大军并非都是乌合之众,其中不乏正规军和名将麾下的精锐部队。
那么,为何赵构面对如此局面却选择按兵不动呢?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一切都与那张人人眼红的龙椅有关。赵构虽然文才武略兼备,但在正常的继位制度中,他与皇位无缘。金国的入侵为他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赵构出使金国大营的经历中,他不仅展现出了不卑不亢的态度,更对金国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深刻的认识。他知道金国的军队并非不可战胜。他更清楚地意识到,金国人真正的目的是要动摇大宋的统治基础。他选择了沉默。
此时的赵构正在觊觎皇位,他清楚,如果此时出兵救援京城,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消耗自己的实力。而如果他选择保存实力,日后就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争夺皇位。他选择了后者。
这并不意味着赵构没有为国家付出的心思。他在河北地区组建勤王军,展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在面对靖康之耻这样的国家耻辱时,他选择了保存实力,以图日后的大计。
不得不说,靖康之耻的发生,赵构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面对这样的屈辱,民间义士自发地去和金国战斗,而宋朝的军却没有丝毫的动作。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如果我们深入了解赵构的内心世界和背后的历史背景,或许能够理解他的选择。
靖康之耻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而赵构的选择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决策并非完全出于私心,也并非没有为国家付出的心思。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他选择了保存实力,以图日后的大计。这个选择也让他背负了沉重的历史责任。赵构面临的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否要与金国决一死战。如果他决心战斗,他手中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军或许能给予金军重创,甚至有可能救回被俘的二圣。对于赵构来说,普通士兵的伤亡并不在他考虑的范围之内。
赵构最终选择了不去救二圣。他的决定背后,隐藏着对皇位的深深渴望。对于他而言,即使救回二圣,他也只能获得一些“救驾有功”的赞誉和可能的赏赐,而皇位仍然遥不可及。更糟糕的是,如果两位皇帝回来,他还有可能被扣上“拥兵自重”的帽子,这样的风险他无法承受。
相比之下,不去救二圣对他而言是一个更为“划算”的选择。作为大宋皇室的嫡系血脉,他有极大的可能性成为大宋的皇帝。这也是为何后来中兴四大名将中有的虽然战功赫赫,却因为有“迎回二圣”的嫌疑,最终被赵构以大汉奸为借口除掉了岳飞。在赵构眼中,没有什么比皇位更重要,任何威胁他地位的人,都将遭到他的打压。
靖康之耻的发生,其深层次原因我们后人难以完全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赵构为了个人的私欲,没有尽力去阻止靖康之耻的发生,这无疑是他一生都无法抹去的污点。他的这种自私和短视的行为,也许就是后人对他评价不高,甚至称他为投降皇帝的原因之一。他的决定,不仅让大宋走向了衰亡,也让他自己的名声受到了极大的玷污。在历史的长河中,赵构的这段故事成为了一个深刻的教训,提醒着后人权力的诱惑以及人性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