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医华佗真面目-其实想入仕为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县乃其故里。他游学徐土,博学多才,兼通数经。先后被沛相陈珪、魏伏波将军广陵太守陈登之父举荐为孝廉,太尉黄琬也曾征召他,但他因世道混乱,皆不就官。
华佗的医术,历来为人称道。他能在当时施行打开腹腔的外科手术,再用针线缝合,与现代医术如出一辙。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他能果断地进行手术。如有人病在肠中,他便进行清洗缝合,仅过四五日便痊愈,病人毫无察觉,一个月后就能完全恢复。又如有人病中腹痛,华佗诊断后决定进行手术治疗。
在手术过程中,华佗让病人先饮下麻沸散,这是一种神奇的纯中药手术剂。待病人如同醉死一般无知觉后,他便开始手术。华佗在一千八百年前就能进行摘除手术,足见其医术高明。他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医生,但据史书记载,关羽疗毒的那位医生并非华佗。而罗贯中为了突出华佗的形象将其描述为关羽疗毒的医生是为了更加生动地描绘角色性格。但实际上历史中华佗的死因并非如《三国演义》中所述因为为曹操治疗头痛而被怀疑谋反而被杀。实际上华佗的死因在于他想做官从政。他原本出身士人,对医生身份耿耿于怀深以为耻。因此他一直在寻找走上仕途的机会然而遗憾的是所有人都把他看做是一个好医生而没有人把他看成是一个可以从政的士人。后来在为曹操治疗头痛的过程中华佗故意拖延治疗进程意图要挟曹操谋取官职最终谎言被揭穿下狱并被处死。实在令人遗憾如果让华佗这样的好医生舍弃医生身份走上仕途或许是他个人理想的实现也是医术发挥更大价值的机会然而华佗的道德缺陷和对仕途的执着追求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这无疑是对医术和人才的一种巨大浪费。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刮骨疗毒的情节虽然突出了华佗的医术但也反映了历史上的医者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地位的现实。华佗的故事提醒我们尊重医术尊重生命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医生的职业和人格给予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让他们的医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的事业。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华佗,这位卓越的医者,以其卓越的医术和独特的医疗理念,被誉为神医。他的某些行为,却让人对他的评价产生了分歧。
华佗曾将治病视为手段,故意拖延治疗以要挟病人,借此希望走上仕途。这样的行为,无疑违背了医者的初心和职业道德。曹操,那个时代的英雄,对他这种行为看不惯,也在情理之中。华佗的此举,无疑给他的神医形象抹上了一丝瑕疵。
华佗死后,曹操虽然头风病依旧时时发作,却终不悔对其的决策。他深刻反思,道出了华佗的心思和华佗被杀的原因:“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此话如锋利的剑,直指华佗的内心。华佗虽为神医,但在与曹操的权术较量中,却显得过于天真和不识时务。
曹操唯一一次对华佗的死亡表示后悔,是在他深爱的儿子仓舒病重之际。那时,他心痛地说:“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这份对儿子的深情厚意,让人看到曹操作为父亲的柔软一面。这也为后来的猜测埋下伏笔,若仓舒仍在,曹操的太子之位或许会有变数。
华佗虽然医术超凡入圣,但他的为人却让人堪忧。他试图利用病人的病痛来要挟,以实现自己的仕途之梦。命运多舛,他的计谋最终害了他自己,不仅丢了性命,连他的医术和精湛的外科手术也随他而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他的医术和外科手术能够流传下来,或许能填补中华医学在外科手术方面的空白。然而现在,我们仅能欣赏他创造的健身法“五禽戏”,这也足以让我们对这位医者的智慧深感钦佩。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华佗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医术固然重要,但医德和为人更是关键。否则,再高的医术也难以得到世人的尊重和认可。华佗的一生,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让我们对医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