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宝藏之谜:被打捞上岸的宝藏值30亿?

奇人怪事 2025-05-27 15:17www.188915.com奇闻怪事

关于张献忠宝藏的传说,源远流长,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张献忠的宝藏隐藏在锦江之底,另一种则指向青城山普照寺,还有一种认为是在雅安州府芦山县青衣镇。这些传说背后,似乎隐藏着张献忠宝藏的复杂线索。

在民间,还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乱世之年,有一个名叫杨白露的人,因救助了一位危难中的人,得到了一个檀木匣子。这个匣子内藏有张献忠藏宝图。这张图是由一位石匠根据埋藏地点绘制而成,后来被杜家所得,珍藏多年。杨白露保守秘密三十多年,从未向任何人透露。

直到2015年,传说中的张献忠宝藏终于浮出水面。专家认定,四川眉山彭山江口的岷江“江口沉银遗址”即为张献忠沉银的中心区域。在这里,发现了铭刻年号的金册、银锭以及珍贵的“西王赏功”金币、银币等文物。

据估计,张献忠所掌握的财富至少相当于现在的30亿人民币。这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在安徽、江西、湖北等多地流窜劫掠,民间一直传说他在四川藏宝。编写《张献忠剿四川真相》的郑光路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典籍,描述了张献忠在家乡起事时的情景以及他的财富来源。

张献忠的财富不仅来自劫掠,还来自他的严酷刑法逼迫官宦富商乃至普通平民交银。清人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记载,仅在武昌一处,张献忠就“尽取宫中金、银各百万”。而刘景伯在《蜀龟鉴》中也记载了张献忠对全川财富的劫掠。

张献忠的财富数量巨大,他的士兵搜刮到的金银必须全部上缴。据《蜀记》载,如有士兵私藏金银,将面临极其严厉的惩罚。

随着张献忠的大西国濒临崩溃,他的宝藏也失去了踪迹。三年(1646年)5月后,川西平原因战乱而田荒、民尽、粮绝。张献忠决定沿岷江向乐山转移,意图抢夺南明将领杨展的粮食。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宝藏也随之失落。

彭遵泗的《蜀碧》记载,张献忠曾率兵十万,装载着数千艘金宝顺流东下,与杨展决战。离成都约150里的彭山县江口镇是出成都的唯一水路要冲,这里成为了争夺宝藏的关键之地。

如今,关于张献忠宝藏的传说仍然引人入胜,吸引着人们去那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秘密。大西军的战船沿江而下,满载着多年抢掠的金银财宝。在江口山弯处的岷江下游,突然遭遇了将领杨展的严阵以待。杨展作为前锋,率领水军和陆军发起了夹击。一时间,枪铳矢齐发,大西军的船队被炮火击中焚烧。那些装有金银的“木鞘”纷纷沉入江底,杨展成功夺取了大量金银。

江中沉银的传说不断被史书所记载。在明末清初的文人费密的《荒书》中,记载了“江中沉银”的故事,据说这些财富是杨展所取得,用以养兵,使得上南一带变得富饶。而《彭山县志》则记载了五十九年冬季的一次发现,渔民在江口河中意外捞到刀鞘一具,后来经过打捞,竟然获得了大量的银两以及珠宝玉器。翰林院编修陈泰初也曾亲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从江中捞到银子。这些银子的色泽黑暗,曾经被查出并归官所有,现在还存放在藩库中,有案可查。

张献忠的宝藏被埋藏在江底的故事也被广泛记载。《张献忠传》记载了他的“水藏”之法:先设法让锦江水位下降,然后在江底挖一个大洞,投入金银财宝数亿计,然后决堤放水,让它们淹没在江底深处。四川民间一直流传着一首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谁人能识破,买尽成都府!”这首民谣寄托了人们对张献忠宝藏的渴望与期待。希望有一天能够发现这笔巨大的宝藏,让它造福于今天的百姓。那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这笔宝藏代表着无尽的财富和好运,如果能找到它就能带来巨大的财富和成就感。这也成为了许多家和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今的人们依然对这笔宝藏充满期待和好奇,希望能够揭开这个谜团并发现更多的历史秘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