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青年推算难题 对数学感兴趣发现新算法
余建春的人生故事充满了坚韧与热爱。尽管只有大专文凭,且长期依靠打工维持生计,但他对数学的热忱从未减退。他的家乡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农村,家境并不富裕,父母离世后,只剩下一个大哥陪伴他成长。上学时成绩平平的他,却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有空闲,他就会到图书馆阅读数学书籍,这种对知识的渴望激发了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余建春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毕业后开始了打工生涯,他的足迹遍布郑州、苏州、东莞等地。做过保安、生产车间工人等各种职业,但始终未曾放弃对数学的研究。他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热情,闲暇时会购买数学书籍,躺在床上研读。每当有了新的想法和发现,他都会记录在笔记本上,并写信向知名学者求证。虽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但他从未放弃。
这个对数学有着无尽热爱的男人,并非一帆风顺。他花了近八年的时间,不断努力和研究,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识别“卡迈克尔数”的新算法。这一发现源自他日复一日、夜复一夜的辛勤工作和思考。当他识别出新算法时,他正在采摘茶叶,那一刻的灵感闪现让他激动不已。这个新算法被认为是该领域的一大重要发现,引起了数学界的关注。
余建春坚信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但也需要得到验证。他来到杭州打工时了解到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蔡天新是数论方面的专家,于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投给了蔡天新教授。虽然一开始蔡教授并未特别在意,但在仔细看过信件后,他发现余建春的推导结论正确。尽管蔡天新在维基英文版上查询到已有同行得出过这个结论,但他仍然决定邀请余建春来学校讨论他的成果。这对余建春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他第一次收到学者的正式回复。为了参加这个讨论班,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尽管站在讲台上时紧张到手抖,但他的成就已经得到了认可。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热爱和坚持,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余建春展现出了惊人的数学才华。在一个半小时的短暂时间里,他全神贯注地在黑板上推演了五个数论发现,期间甚至无暇顾及笔记。他的表现,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蔡天新教授对余建春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五个发现中,“卡迈克尔数”的判别准则尤为引人注目。余建春的方法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找出更多的“卡迈克尔数”,其水平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研究生的标准。
“卡迈克尔数”,又被称为“绝对伪素数”,是由美国数学家卡迈克尔在1912年发现的。这种数在一亿以内的正整数中仅有255个,起始于561,1105,1729,2465等。它们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安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数论爱好者来说,“卡迈克尔数”的判别准则是研究的热点。
蔡天新也指出了余建春发现的明显不足。尽管他在数论领域展现出了天赋,但缺乏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如果进入大学,他可能面临挑战,难以获得学位。蔡天新认为,余建春必须在数论领域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提升,才能更深入地研究。
尽管如此,余建春的成就仍然让人钦佩。他的谦虚和执着精神是许多科学爱好者所缺乏的。与以往的科学爱好者相比,余建春有着本质的不同。他的理性态度和坚韧精神值得尊重。
余建春的发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许多媒体对他进行了报道,甚至有一些企业愿意为他提供工作机会。余建春对此保持平静的态度。他表示,目前最渴望的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和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数学研究,他认识到自己的理论功底还有待提高,想要深入研究,需要系统的学习。
尽管面临挑战,但余建春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潜力。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数学发现的传奇,更是一个关于坚持、学习和成长的故事。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令人期待他未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