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舞蹈 景颇族目瑙舞有何特别之处
“目瑙纵歌”,这一欢聚舞蹈的盛宴,深深镶嵌在景颇族的文化历史之中。其中,“目瑙”与“纵歌”分别代表着景颇支系与载瓦支系的独特语言,共同传达着聚集欢舞的意义。这场盛大的舞蹈,源自古老的祭祀传统。
这个民族对宗教信仰充满敬仰,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在他们的观念中,鬼被分为三类:天鬼、地鬼、家鬼。其中,太阳鬼与地鬼分别统领其领域,而“木代”鬼则是天鬼的代表,只有山官家才能供奉,也因此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景颇族盛大的祭祀仪式“木脑纵歌”,就是为祭拜“木代”鬼而设。过去,山官家每隔四、五年就会举办一次“目瑙”,象征着其权威与地位。每一次的盛会,都会吸引整个辖区内的百姓参与,他们会以村寨为单位献上各种祭品,尤其是牛,每次都要屠杀十几头至几十头。
在节日来临之际,景颇族的男女老少会从远方赶来,穿着节日的盛装,男的手持长刀,女的手捧花圈或彩巾,共同欢庆这一盛大的时刻。董萨(祭司)身穿长袍,头戴孔雀羽毛或其他鸟羽,长刀在手,在鼓声的伴奏下,引领众人舞动。舞蹈场地上立着四根绘有各种图案的木柱,这些图案据说描绘了景颇族祖先从西北高原南迁的历程。领舞者会按照这些图案引领群众起舞,即使人数众多,也不会乱了秩序。
舞蹈的动作虽不复杂,但每一步都充满刚劲,节奏明快。每一次的队形变化都显得气势磅礴。“窝然……窝然”的歌声,是景颇族对祖先及故地的怀念与崇敬,是对本民族迁徙斗争历史的赞颂。这一刻,整个部落和民族的欢乐汇聚一堂,象征着吉祥幸福与兴旺发达。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景颇族逐渐将这一祭祀活动转变为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去掉了其中的祭祀内容,成为纯粹的庆祝活动,通常在农历正月十六日开始举行。这一改变不仅让节日更加贴近民众,也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共同感受这一民族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