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如何对待他的后人的呢?
在历史的洪流中,蜀汉政权的崛起是一段充满艰辛与不易的传奇故事。每当提及此,我们都会想起那位“神人”的倾力辅佐,没有他,刘备老板或许仍处在被人追着打的窘境之中。在诸葛亮出山之前,无论刘备到哪割据一方,都似乎难以摆脱兵败逃跑的尴尬命运。随着诸葛亮的加入,这一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老板成功逆袭,从一个市井小贩一路崛起,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
这一切始于公元207年,刘备冒着酷暑严寒亲自前往隆中,邀请年仅27岁的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一个宏伟蓝图:先取荆州作为基地,再占领益州为根据地,然后派上将领北伐。不得不说,诸葛亮的才智实在非凡,后来刘备老板按照他的计划逐步发展,最终真的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
刘备是一位重情重义、有远见的大人物。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刘禅并不具备卓越才能,难以驾驭蜀国,更别提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任了。刘备让刘禅拜诸葛亮为“相父”,并特意叮嘱儿子一定要尊敬诸葛亮,不能有丝毫懈怠。与此刘备还私下对诸葛亮表示:“你的才华远超我儿十倍,若阿斗实在无法胜任,先生可自立为成都之主。”尽管有人猜测这是刘备的试探,但更多人相信这是刘备的肺腑之言,是临死前对诸葛亮的信任与托付。
刘禅继位后,对诸葛亮的建议言听计从。虽然偶尔犯点小错误,但他至少做了41年的太平太子,并未犯下重大失误。这一切离不开诸葛亮的悉心辅佐,但也说明刘禅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无能。
实际上,刘禅并不简单。他知道如何与诸葛亮这样的重臣保持和谐关系。虽然诸葛亮大权在握,但刘禅从未对其产生过疑虑。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信任令人难以置信。直到诸葛亮临死前,刘禅才终于明白原来诸葛亮早已洞悉他的心思。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曹魏时展开了一场大战。病危的消息传到成都后,刘禅立刻派使者前来询问诸葛亮的后事并问及他的儿子如何安排的问题。诸葛亮意识到这是刘禅的试探并巧妙地回答:“臣家里还有桑树800棵,我的孩子能够过日子,根本不用做官。”这一回答既表明了诸葛亮的忠诚也消除了刘禅的疑虑。直到孔明临死前他才真正明白传说中的傻阿斗其实并不傻。他明白了刘禅在处理君臣关系方面的精明和恰当之处也明白了他们之间默契和信任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