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是东吴的权臣,他最后的下场如何?
在遥远的东吴之地,字元逊的长子以其出众的才华和卓越的辩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他首次遇见诸葛恪时,由衷地赞叹道:“蓝田之地孕育出的玉石,果然名不虚传。”诸葛恪的机智与言辞,令孙权印象深刻,因此他在政治与军事方面备受栽培。随着孙权晚年的到来,那些昔日并肩作战的元勋老臣已相继离世,而太子尚幼,诸葛恪成为了众臣瞩目的焦点。
当孙权病重之时,他召见了诸葛恪,任命其为大将军并领太子太傅。在病榻前,孙权托付给他重任:“吾疾困矣,恐不复相见,诸事一以相委。”虽然诸葛恪成为了东吴的权臣,但他的地位却并不稳固。孙权的逝世引发了一场暗潮涌动,托孤大臣孙弘对诸葛恪心怀不满,企图暗中除掉他。但诸葛恪幸运地躲过了这场危机。
诸葛恪长期在地方任职,对于朝中的复杂局势感到棘手。他清楚自己的权力基础并不稳固,缺乏像陆逊那样的功绩。他在给弟弟诸葛融的信中坦言:“我虽受顾命,辅佐幼主,但自感才能不足,恐难胜任。”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他采取了三大举措。
他废除了孙权时期的苛政,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一举措深受百姓欢迎,每当诸葛恪出入时,百姓都热切盼望能见到他的身影。他提出了迁都武昌的设想,希望通过此举摆脱江东士族的束缚。这一举措并未取得成功,反而加剧了他与这些集团的矛盾。他发起了北伐行动。当年陆逊就是通过树立自己在东吴的声望,诸葛恪也希望通过军事手段提高自己的声望,巩固权力基础。
在东兴之战中,诸葛恪取得了对曹魏的胜利,这使他声名鹊起,被加封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荆扬二州牧、丞相、阳都侯。胜利后的他并未见好就收。或许是因为他二叔的北伐精神感染了他,他再次出兵,却遭遇了惨败。
回朝后,诸葛恪并未意识到自身的危机,反而更加独断专行。他罢免了近期任命的官员,整肃军队,准备再次北伐。在这个关键时刻,东吴的宗室集团出手了。在吴主的默许下,孙峻发动政变,结束了诸葛恪的生命,并诛灭了他的三族。
诸葛恪的崛起与陨落,宛如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耀眼。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权力的游戏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玩的,需要智慧、勇气和适时的收敛。诸葛恪的失败,让我们明白,无论何时何地,骄傲自大、独断专行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