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很重要:古代官员选拔颜值高才得重用
标题:古代官场颜值比拼:相貌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因素
曾几何时,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相貌并不决定其能力或价值。在古代中国,相貌却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因素之一。相貌出众的官员在官场中往往如鱼得水,备受青睐。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那些颜值爆表的官员的世界。
在古代中国,皇帝和宰相们对官员的相貌可谓严苛至极。和珅,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陪伴乾隆皇帝二十多年。除了他的卓越能力外,他的相貌也是一大亮点。据说和珅的相貌清秀,特别像乾隆喜爱的一个妃子。乾隆皇帝对和珅的宠爱可见一斑。
更令人惊讶的是,古代中国还有因颜值高而被提拔的男戏子。据《萍州可谈》记载,有一个名叫王迥的帅哥,他的长相被形容为“貌莹寒玉,神凝秋水,姿状甚美”。他不仅长相俊美,还能歌善舞,是当时家喻户晓的歌唱家。尽管他在当时受到非议,但宰相依然举荐他担任监司等纪检职务。宋神宗一听是王迥,欣然应允。
古代官场的颜值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有时,即使相貌出众的人也可能遭到拒绝。例如,一位宰相曾向宋哲宗推荐了一个叫袁应中的丑男。这哥们不仅满脸麻子,还有点残疾。宋哲宗一看他的相貌,便大为不悦,直接让他退下。同样是被宰相举荐的人才,帅哥与丑男在官场的发展大相径庭。
雍正皇帝更是对官员的相貌有着严格的要求。他不仅看重五官,还要仔细观察眼神和身材。雍正坚信“人过四十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金庸的祖宗查嗣庭因长了一副雍正所厌恶的“狼顾之相”,在雍正朝未能长久任职。最终,查嗣庭因相貌问题被雍正戮尸枭首。
古代官员选拔中的探花郎更是颜值担当。没有颜值的人或许可以考取状元,但想要成为探花郎却难上加难。在官场中,官员的相貌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代表着朝廷的形象。高官们对相貌的要求更是严格。
古代中国官场中的颜值比拼确实存在。相貌出众的官员往往受到更多的青睐和宠爱,而丑陋的官员则可能遭受冷落和不公平待遇。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也揭示了官场文化中对颜值的过度重视。尽管如此,我们仍应铭记,一个人的价值不应仅由相貌决定,真正的才华和能力才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文中所述仅为历史现象,不代表现代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