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个县中 古人需要供养多少名衙役

奇人怪事 2025-05-11 09:40www.188915.com奇闻怪事

古代县衙中的衙役:职责与规模

对于古代县衙及其衙役,你是否感到好奇?今天,就跟随风趣网小编的脚步,一起探寻古代县衙中的衙役的职责与规模吧!

在古代,衙役是县衙门中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并非正式的吏员,而是由当地官府自行召集的当差人员。每当知县审理案件时,我们总能在古装剧中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在正堂前手持水火棍,列于两旁,为知县驱使奔走。

衙役的身份低于吏员,属于没有官方身份的人群。他们在衙门里从事各种体力劳动杂活,如打杂、跑腿、站堂、缉捕、催差、征粮、押解等,协助衙门公务。简单来说,他们相当于县衙里的临时工。

在历史早期,衙役并没有俸禄,他们由当地百姓按户口出人充任,也就是无偿服从劳役。这一制度在《志第一三十 食货上五(役法上)》中有详细记载。后来经过变法,对这一职役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制度变为由出钱雇人应役,也就是所谓的交钱免役。这样,农民的差役负担得到了减轻。之后,将百姓交的这部分钱用于招募差役,衙役由本地人自愿充当,县衙自行发放俸禄。

衙役在衙门中分为内外两班。内班是衙门的私人随从,而外班主要分为壮班、皂班和快班。壮班负责打杂,皂班负责站班和审问时威慑犯人,快班则负责跑腿侦察案件、巡街守夜和催租赋税等。其中,捕快是衙役中非常重要的一员。

在清代,《服役全书》规定了州县的衙役编制,一般州县大致有数十到一百人。但随着下诏书允许各地方官府自行增雇衙役,衙役的数量开始膨胀,远远大于编制。一个数万人口的县,可能有数百名吏员和上千名衙役。例如,浙江仁和县和钱塘县的衙役总数曾达到一千五六百人。

衙役的工资俸禄非常低。作为临时工,他们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许多衙役实际上依靠权力搜刮民脂民膏,依靠百姓的小费来维持生活。大多数衙役为了免除徭役和追求仕途升迁,也会选择居位不辞职。这导致了实际衙役数量是编制的十倍之多的局面。

一个县令治理地方按编制需要的衙役不过百人。由于职务的多样化和人数的扩大,衙役规模逐步扩大至千人。古代仅仅一个小规模县城,就供养了很大一规模的衙役,这显示了官衙机构的冗杂和沉重。在古代社会治理中,这一现象也反映了权力运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