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翻译官叫什么
奇人怪事 2025-05-10 20:12www.188915.com奇闻怪事
中国古代翻译官称呼演变史
一、远古的先秦时期,四方专职译官有着各自的独特称呼。东方的语言翻译被称作「寄」,南方的则称为「象」,西方的称为「狄鞮」,北方的则称之为「译」。这些称呼被统称为「象胥」。他们按照对语言的掌握程度,被分为上士、中士、下士、徒四级,每一级都有其独特的职能和职责。
二、自周代至秦汉,随着中央政权对边疆治理和外交事务的日益重视,翻译官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和提升。周代依然沿用了「象胥」的称呼,主要负责与边疆民族如「狄、蛮、戎、夷」的交流。秦代时,翻译官的称呼变为「九译令」,到了汉代,又改称为「典客」、「大行令」或「大鸿胪」。
三、唐宋时期,翻译官的分类和机构设置更加明确。在宋代,《翻译名义集》详细记载了不同语言领域的翻译官称呼。例如,精通六蛮语者被称为「像胥」,主管七戎者称为「狄鞮」,负责八狄事务的称为「译知」,管理九夷事务的称为「寄司」。唐代设立了专门的「鸿胪寺」,其中的翻译官被称为「译语」。这些翻译官分为两类:中书省文书翻译和鸿胪寺口译。
四、除了以上的称呼,还有一些其他的别称。如「象寄译鞮」作为翻译术语的总称,在一些文献中也会看到「通事」的称呼,但这一称呼多见于后世的民间。
纵观这些历史阶段的称谓变迁,不难发现它们反映了中央政权对边疆治理和外交事务的管理策略。如唐代的译语人制度,已经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的联动翻译网络,显示了当时中央政权对翻译工作的重视。这些独特的称呼,不仅揭示了古代翻译官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外交面貌,为我们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上一篇:郑博士:搬家有哪15条讲究
下一篇:旺夫的女人嫁谁都旺吗 脸型圆润的女人具有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