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神机妙算何以最终斗不过司马懿?
深读《三国演义》,我们往往只看到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认为诸葛是司马的手下败将。仔细,却并非如此。那位儒雅君子诸葛亮,虽然在智谋、兵法、策略上远胜司马懿,却也在某些方面未能斗过那位权谋深沉的司马。
诸葛亮的智慧与计谋无疑令人叹服。他空城计、借东风等战绩,都展现出其神机妙算的一面。为何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却每每功亏一篑呢?原因深入,有六点值得我们深思。
诸葛亮的正统思想熏陶让他一身儒雅之气,谋略多用于战场,却较少用于自身安危。他的《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绝非偶然之言。而司马懿则受唯我思想影响,处事交兵,总先考虑自身安危。
诸葛亮受先主知遇之恩,一生常怀报恩之心。这使他为人做事的负担加重,事事亲力亲为,夜以继日。司马懿则无忠君之意,更无报恩之心,带兵打仗轻松自如,一切以掌握兵权为大。
第三,诸葛亮受汉家正统思想影响,行为举止受到“天授皇权”思想的约束。每次撤兵的圣旨下达,诸葛亮都惟命是从,这使他贻误了许多战机。而司马懿则信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切以军事胜利为准。
第四,司马懿城府深厚,善于隐身蛰伏权术。他在罢职回乡期间,虽然准备掌控大权,但却稳坐船头,安然垂钓,韬光养晦。这一点是诸葛亮难以做到的。
第五,司马懿能委曲求全,忍辱负重。即使身穿女装也不计较。而谨慎的诸葛亮则做不到这一点。
第六,诸葛亮一生谨慎处世,不论政务还是出征都事必躬亲。这不仅影响他在军事上的精力集中,也加重了他的体力负担。司马懿则对诸葛亮的做法不以为然,有着根本不同的军事策略和治军方法。
从古至今,诸葛亮被视为正人君子,而司马懿被称为奸滑小人。诸葛亮的君子风范却成了他六伐中原、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这给我们提供了君子斗不过小人、好男人斗不过坏男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这也验证了古人的说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智慧和策略去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